多路商业夹击下,南京一批大型商超“变脸”新开

长江十二城之“景德镇城区”。 蒋文超 摄
原题:多路商业夹击下,南京一批大型商超“变脸”新开——
爆改,大卖场“改”向何方
7月29日,南京大行宫地下广场全新投用,这片由原家乐福超市改造的4万多平方米地下空间,转型为以长江城市文化为主题、服务长江路旅游一条街的旅游集散中心;5天前,大桥南路另一处由家乐福超市改造的乐福里社区商业综合体,也已热闹开业。
在南京,家乐福、沃尔玛、欧尚等一批大卖场接连闭店,有的转型为文旅综合体、邻里中心、城市奥莱,有的则恢复成地下停车场。在新一代综合体、线上零售、便利店多重夹击下,传统大卖场已普遍走到转型调改关口。这类主营生鲜与日用百货的仓储式超市,“生存空间”何在?又该如何转型?记者展开调研。
五天内两家改造项目接连开业
7月29日,记者探访大行宫广场,封闭一年多的施工围挡已全部拆除。从广场入口沿旋梯下行,长江沿线12城地标以浓缩写意的方式,凝练成一个个“长江主题城”。武汉热干面、重庆火锅店及南京“长江南北货店”等老招牌齐聚,让人一站式体验沿线城市风土人情与特色美食。4万多平方米场地被精细划分为1万平方米旅游服务区、3万多平方米停车场(可同时停靠500多辆小车、50多辆旅游大巴),成为集停车、城市文化展示、特色商业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。投资方代表于镭介绍,3000万元投资改造聚焦长江城市主题,呼应地上长江路重磅文旅资源,地下一层设文旅展区,二层停车区融入江水波纹投影等元素。
与之呼应,歇业两年的大桥南路家乐福店已变身2万平方米的乐福里社区商业综合体。“开业5天,盒马每天到客量三四千人,营收50多万元,前3天晚高峰我们还采取了限流措施。”曼度乐福里项目负责人蒋海峰向记者介绍盒马NB店运营时难抑兴奋,这家主力店开张即火,为乐福里改造转型打响了头炮。
27日上午10点,天已很热,记者现场看到,盒马NB店内人头攒动,19.9元一只的烤鸡,12.9元一筐的鸡蛋,40多元一盒的瑞士卷……这些盒马“人气商品”装满了顾客小推车。“家乐福陪伴了我们20多年,好是好,就是买个小东西都得绕一大圈,现在开了盒马NB店,逛一会就买全了,东西便宜、品质还好。”多伦路小区王阿姨的感受,道出了改造后的便利—— 一楼除盒马店外,还将有乡村基、达美乐、小菜园等一众餐饮店、小酒馆,主打家常美食、好吃不贵,一两百元可小聚,一二十元也能吃好吃饱;楼上货场则重构为台球、网吧、量贩式KTV、美容健身等业态,满足日常需求。
“告别大卖场,我们以‘小而美’‘小而全’打造社区居民‘第二个家’。” 蒋海峰表示,里里外外都进行了大改造:风格更亲民,立面走商务休闲风,营造年轻人喜欢的松弛感;临街辟出很宽的机动车停车区,南广场停车场变“公园 + 市集”——日间是市民休憩的口袋公园,夜间一键切换为夜市市集,精准适配社区生活。
传统大卖场为何走到转型关口?
在南京城北,家乐福曾是“地标级”存在。“大桥南路店2000年开业,是家乐福在南京的首个旗舰店,那时我们坐车下大桥,看到家乐福大楼,才觉得进了城。”曼度乐福里项目助理戴桂玲回忆,本世纪头10年,这家店辐射下关、鼓北和桥北,盐仓桥公交枢纽的客流提着大包小包挤公交,成为当时一景。
然而随着周边综合体纷纷布局,尤其是55万平方米的弘阳广场落户桥北商圈,大批客群被分流;加之自身商业场景落后,活力持续衰减,最终在2023年闭店歇业。
类似的故事在城市中心同样上演。家乐福元通店、乐客多北极阁店都曾利用地下广场开设卖场。但城市中心不是居民集聚区,办公商务人群也非大卖场目标客群,如今这些仓储超市都已闭店转型,地下空间改为“停车+奥莱或游艺”的多元业态。
沃尔玛也面临同样际遇:鼎盛时全城有6家,如今只剩虹悦城店1家。“主因还是综合体和线上零售的双重挤压。”南京市秦淮区商务局商业流通科科长祝小蕞认为,传统卖场空间局促、场景单一,难以抗衡规模更大、业态丰富的综合体。像新街口沃尔玛经营面积才8000平方米,周边购物中心林立,地下也都开出超市,年销售额从2亿元下滑至歇业前的8000万元;夫子庙长乐路沃尔玛距离三山街水游城、万象天地仅一两个街区,后者无论是消费场景还是经营品类,都更具吸引力。尤其是万象天地建成完全开放的综合体,对沃尔玛形成碾压之势。
因“地”制宜转型破局寻答案
闭店之后路在何方?“家乐福大行宫店、大桥南路店的改造,给出了‘因地制宜’的答案。”南京市商务局流通发展处副处长李坚认为,市中心大卖场转型后应立足商圈定位,补强中心功能,外围大卖场可以转型社商综合体、邻里中心,融入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。
在北京,国展家乐福闭店后,从传统卖场转型为兼备多元功能的社区市集,聚焦周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,融入便民服务、生鲜零售等业态,成为扎根社区的消费新场景。南京继家乐福大桥南路店改造为社区商业综合体后,迈皋桥沃尔玛则借鉴家乐福大桥南路店改造经验,将建成“玲珑里”邻里中心,聚焦“刚需、高频、日常”,吸引周边20万居民。“只有深耕社区,融入‘1公里社区生活圈’,才能转型成功。”南京栖霞区迈皋桥街道招商科主任熊韡说。
核心商圈大卖场则向文旅功能转型。在新街口,沃尔玛已被一街之隔的苏宁电器接盘,改造为线下体验店AB馆;夫子庙沃尔玛正变身“长乐坊”文旅综合体,以科举文化展示为主题,将引入200多家国潮零售、妆造旅拍、非遗集市等,建成后不仅是夫子庙的旅游配套,还将和老门东、小西湖等板块串联成旅游线。
除了空间功能的重构,业态模式的创新同样为传统大卖场注入新活力。
调改创新 撕开突围新空间
传统卖场纷纷闭店转型之际,新一代城市综合体正“高歌猛进”。从去年底至今,南京已有雨花万象天地、红山招商花园城、河西金陵天地等一批“10万平方米+”的综合体开张,今年下半年还将有华贸中心、新城市广场二期等综合体投运。记者注意到,全年新增的140万平方米商业载体中,已难觅大型商超的身影。
曾经,大型超市是城市商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周末带着全家去逛超市,是许多人的生活习惯。如今,这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商业空间正悄然褪去昔日的繁荣。2024年国内零售业数据显示,全国大型连锁超市门店数量同比减少8.7%,关店数量达到1263家,创下近10年新高。乐购、欧尚、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纷纷收缩中国市场,本土超市品牌也面临经营困境。
大卖场真的走到“尽头”了吗?
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同为大卖场业态,沃尔玛旗下南京山姆雨花店已吸纳16万会员,客单价平均500元,6个云仓覆盖全城配送,年销售额达27亿元。
会员店通过绑定中高端客群,提高复购频率,拓展线上配送,颠覆了传统卖场营销模式,成为一些城市大卖场的调改方向。在上海,沃尔玛宝山店变身山姆会员店。借鉴山姆经验,在我省,连锁巨头大润发主攻三四线城市,2023年起在扬州、常州等地连开5家M会员店,2024年又将南京应天大街欧尚卖场改造为会员店。
改造后的南京大润发M会员店让人耳目一新:金刚砂地面搭配双过道(宽度可容两辆小汽车并行),吊顶全部掀掉后层高从5米抬高到7米多,商品减量优选、减少堆头,并设立后补式陈列区、步入式冷藏区,空间高大轩敞,视野开阔。“我们把超市当作客厅来布置,就是为了提高舒适度。”当日值班副总经理瞿启华说。
在学习山姆的同时,大润发M会员店融入“本土化创新”:自研适合南京人口味的烘焙熟食,并设立餐吧区,为顾客代加工海鲜、牛排服务。摒弃会员店大包装造成的“一半用一半扔”浪费,对包装商品减量。
改造前,欧尚卖场年销售不到1亿元,变身大润发M会员店短短一年半,已发展会员2.5万个,年销售两三亿元。大润发M会员店扬州店年营业额更达四五亿元,今年还将开出泰州、盐城会员店。
传统大卖场普遍存在通道狭窄、堆头遍布、商品种类繁杂的问题。而5月23日开业的永辉超市南京首家胖东来调改店(江北新区龙湖天街店),通过取消强制动线、上探供应链并大举投放自有品牌,商品汰换率过半,受到市民欢迎。
记者28日晚探访发现,过道拓宽不少,购物线灵活自如,货架高度降低,超市人头攒动却井然有序,连小朋友都能轻松取到商品。“爸爸,大家都推荐这款果汁,说是必买款!”一个小男孩划动着小红书页面对一起逛店的父母说。“烘焙、熟食、生鲜区面积大,还用地垫划分边界,很好找,还能免费二次加工,海鲜打氧加冰,肉禽切丝、剔骨、绞肉,的确用心了。”生鲜加工区许多顾客排队领取加工后的生鲜,很是满意。
6月13日,胖东来江宁万达广场店开业,同样是人山人海。主城龙湖天街店也即将开出第三家店。
借鉴会员店与“胖东来”经验,南京苏果、大润发也纷纷尝试调改:华润苏果清凉门店增加烘焙、熟食、海鲜比例,面包、烘焙等采用小包装;由于区位较好,大润发在南京的多家大卖场依然有两亿元左右的年销售额。
“看到众多大卖场闭店转型,就认为仓储超市会退出市场,是一种短视思维。”祝小蕞认为,尽管受到城市综合体与生鲜便利店的双重夹击,但大卖场以经营生鲜和日用百货为主,比综合体更专业、比便利店有价格优势,只要锁定目标市场主动创新求变,就能在激烈竞争中搏杀出一方天地——大润发M会员店、永辉调改等,正是鲜活例证。(顾巍钟 唐悦 何千晨)
来源:新华日报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